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提出,要大力發展工業,推動高精密減速器、高速高性能控制器、高性能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自主化,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商用。
近年來,在低價勞動力供給下滑、工資上漲、產業轉型的大背景下,“機器換人”屢被提及。
2
新松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徐方對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表示:“這是多年累積的結果。”十幾年前,新松機器人在沖壓線、總裝方面就有涉及。
目前,新松機器人在工業機器人的銷售數量是1000多臺。新松機器人旗下工業機器人產品已達到數十種,應用覆蓋了焊接、打磨、拋光、碼垛、涂裝、沖壓等領域,為汽車、電子電器、電力、食品、醫藥等行業提供系統化服務。財報數據顯示,2015年新松機器人旗下工業機器人產品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.63%,達5.18億元,毛利率為33.74%。
不過,雖然自2013年中國已經是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,但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仍然很低,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30臺/萬名產業工人,不足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,與工業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韓國(437臺/萬名產業工人)、日本(323臺/萬名產業工人)和德國(282臺/萬名產業工人)相比差距更大。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仍有巨大潛力。
與之不匹配的是,國內多數機器人廠家經營狀況并不盡如人意。
政策催熱下,短短兩年時間內,國內市場機器人企業就已達到近千家。OFweek行業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,2015年上半年,80%以上廠商本體業務出現同比增長,僅有20%的廠商同比下降;但從盈利能力來看,機器人本體業務虧損面高達70%。換言之,70%以上的企業的本體業務處于虧損狀態。
國際機器人協會(IFR)發布的數據顯示,2014年全球70%的工業機器人銷往中國、日本、美國、韓國和德國,其中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達5.7萬臺,同比增長56%,約占全球銷量的四分之一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國本土機器人廠商銷售量為1.6萬臺,同比增長78%;而國外機器人廠商銷售量為4.1萬臺,同比增長49%。
雖然在銷售增速上高于國外廠商,但中國機器人廠商主要扎堆于中低端、缺少核心技術,九成企業規模在1億以下,但主要集中在三軸、四軸的中低端機器人,高端機器人主要依賴進口。2013年中國購買并組裝的3.65萬臺工業機器人,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,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、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,占比96%;而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,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。
核心零部件缺失是問題根源。國產機器人產品所需的減速機、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,多直接采購國外產品,導致國產機器人產品難以與國外產品競爭。中國機器人網CEO趙勇對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表示,目前中國機器人廠家每家每年銷量很多都不超過1000臺,難以覆蓋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成本。“因無法滿足汽車、船舶等生產線“全天不停線”的要求,部分國內機器人廠家只能在一些零部件生產領域求生存。”趙勇說。
為增強公司研發實力,新松機器人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不斷增加,2013年~2015年分別為0.41億元、0.68億元、0.84億元,占當年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斷增加,分別為3.1%、4.47%、5%。
國內與國外機器人四大家族(瑞士ABB、日本發那科及安川電機、德國庫卡)的差距是多方面的,包括產品性能(直接體現在精度、速度)、零配件、控制系統等。
國內廠商與四大家族之間的差距還體現在產品應用方面的積累,四大家族有20多年的歷史,新松機器人有15年,國內其他的一些機器人廠商有的只有兩三年的積累。徐方認為,目前新松機器人的產品線比較齊全,與四大家族最大的差距是規模。
談及未來幾年的規劃,徐方表示,新松機器人所有機器人的控制器、軟件全部自主化,伺服驅動方面正在做一些工作,而在電機、減速器方面需要跟國內其他廠商合作。從國際四大家族的發展經歷看,徐方認為,政府只需要支持幾個大的公司做大做強或者由市場發展規律進行“大浪淘沙”即可,沒有必要支持所有的機器人廠家。